今年,魅族重整旗鼓,希望通过魅族 15 系列重返主流市场,并一举推出了两款中坚产品魅族 15 与魅族 15 Plus,以及一款入门产品魅族 M15。

对于非煤油的我来说,除了品牌,更多地还是会关注产品本身,它是否足够优秀、能否吸引到它的目标用户,这都很重要。
别有一番风情的外观
上手汝窑白的魅族 15,纯白色的外观加上圆润的造型,握在手里确实像是一块玉。
当然,说它如玉,主要还是因为它的后盖是直接向屏幕面包裹过去的,使得魅族 15 后盖到屏幕之间的过渡十分自然,不会有断层感。

它的外观和手感上其实没有什么值得挑剔的地方,非要拿出来说一说的,大概是这块 16:9 比例的屏幕,让它看起来不像现今主流的手机一样修长。

控制好了体积的魅族 15 在重量上也有不错的表现,152g 的重量拿着不会有坠手的感觉,再加上 7.25mm 的厚度,魅族 15 可以说是拥有一副轻盈的身姿了。
就外观与手感这方面来说,算是魅族 15 给我的第一个惊喜了。

讲到手感,不能错过全新的 Home 键。在提升屏占比的同时,留给 Home 键的空间已经不多了,魅族投入了巨额成本,与汇顶研发了超小的正面指纹传感器。
不仅解锁飞快,Home 键还内置了压力感应芯片。
用了就离不开的 mEngine
如果你十分迷恋 iPhone 的触感反馈,那你还真的不能错过魅族 15 上的 mEngine 触感引擎。魅族称 15 上使用的是与 iPhone 相同供应商的横向线性马达。实际上手真的给人一种「Wow!」的体验。

从实体的按键,到不可按压的触控按键,再到手势操作,一个重要而容易被忽视的体验大概就是振动了。
魅族 15 在振动上算是赶在了不少 Android 旗舰的前面。
为了拍照搞来IMX380
作为 2000 元价位的一员,魅族 15 在拍照领域也下了不少功夫,首先便是拿来了号称与华为 P20 同款的 IMX380 传感器。

这款传感器拥有 1200 万像素,1/2.3 英寸的传感器尺寸,1.55μm 的单像素面积,这使得在同样的场景下,它能比一般的传感器获得更多的进光量。
当然,有了强大的硬件基础还不足够。我们选择了三组代表性较强的样张,对比的也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对手」—— iPhone X。

iPhone X,1/1250 秒,ISO 40,f/1.8

魅族 15,1/1250 秒,ISO 126,f/1.8
第一组日间阴天样张,可以看出魅族 15 在画面的纯净度上要比 iPhone X 好上一些,不过在锐度方面则因为有些涂抹,不如 iPhone X 来得犀利。

iPhone X,1/200 秒,ISO 20,f/1.8

魅族 15,1/320 秒,ISO 71,f/1.8
在这组样张中,iPhone X 习惯的暖黄色让画面看起来色彩更动人一些,而魅族 15 则保持着较为准确的白平衡,同时色彩会偏保守一些。

iPhone X,1/4 秒,ISO 1250,f/1.8

魅族 15,1/4 秒,ISO 1998,f/1.8
夜间应该是魅族 15 的主场,此时它也确实发挥出了该有的实力。
再来看看魅族 15 单独的一些样张吧,首先是 1X 广角镜头、2X 长焦镜头及 3X 无损变焦的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 2000 万像素的长焦镜头不支持光学防抖,只有 1200 万像素的主摄像头支持。

整体来看,魅族 15 在拍照方面的表现,确实是在同价位中比较出众的。
一款有竞争力的手机
放在 2000 元这个价位,魅族 15 有它自己的优势:「致敬经典」的外观设计、足够「振」撼的 mEngine,以及实力与潜力并存的摄像头。

虽然定价 2499 元起,但在魅族 15 身上,你能「越级体验」到一些旗舰机型才有的功能,这或许就是魅族 15 想要给到用户的吧。
